当前位置:新闻动态

    关注| 海南调整运输结构 完善全岛铁路货运物流通道体系

    来源:中国水运网    编辑:编辑部    发布:2019/02/22 10:55:52

    为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的通知》(国办发〔2018〕91号),打赢蓝天保卫战,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提高综合运输效率、降低物流成本,日前,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《海南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的通知。


    《方案》明确,海南省将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“公转铁”“公转水”为主攻方向,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,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为海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到2020年,海南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,铁路、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明显提高,重点港口铁路集疏运量、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和航空货运量明显增长,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。



    打通铁路进港“最后一公里”


    根据《方案》,海南将推进海南干线铁路既有线扩能改造,充分挖掘与利用既有铁路资源,提高干线铁路通行能力,释放货运功能。加快推进西环铁路货线改造项目,支持海口南铁路货运场站按照综合物流基地要求进行建设,推进水尾站、叉河站、东方八所站、三亚天涯站等铁路货运站场建设,完善全岛铁路货运物流通道体系。


    同时,加快推进集疏港铁路规划建设。加强港区集疏港铁路与干线铁路和货运站场的衔接,加快港区铁路装卸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,尽快打通铁路进港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加快推进海口港马村港区、洋浦港专用铁路线规划建设。推进八所港疏港铁路改造工程,协调推进八所港码一线开通和煤炭装车楼设施建设,提升八所港煤炭疏港能力。


    《方案》指出,海南将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向铁路转移。加强集疏港运输结构优化,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,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向铁路转移。进一步加强煤炭、矿建材料疏港和铁矿石集港运输管理,到2020年,八所港煤炭疏港铁路运输比例大幅提升,八所港铁矿石集港原则上实现主要改由铁路运输。


    加快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


    《方案》明确,海南将统筹规划港口码头建设规模和功能布局,加快大型化专业化码头、深水航道建设,重点推进海口港马村港区集装箱码头前期工作和湛海铁路专用码头、洋浦港深水航道工程等项目建设,提升海口、洋浦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。逐步完善新海港区滚装运输服务设施,提高琼州海峡运输效率,保障陆岛通道安全畅通。加快集装箱航运业务发展。研究制定海南集装箱航线发展战略规划,加快发展集装箱“水水中转”“水陆中转”业务,努力将洋浦打造成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航运枢纽。


    同时,海南将指导海口、三亚、洋浦等推进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工作,加快重点货运枢纽、快递物流;不断完善港口、机场、铁路货运场站、物流园区的多式联运功能,促进公路、水运、铁路、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联通和衔接;鼓励重点港口和铁路货运企业应用多式联运快速换装转运专用设备;积极推广应用集装箱、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,提高公路集装箱货车和厢式车的比例。


    《方案》强调,将加快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。为此,海南将结合海南港口水运为主的特点,发挥西环铁路干线运输和公路短线接驳的优势,优化发展海公铁联运组织方式,协调推进海口至三亚天涯站集装箱联运业务。加快推进铁路货物集装化、零散货物快速化运输,推进“东盟-海口-沿海”多式联运线路建设;推进海口热带农产品集装箱运输,积极发展冷链集装箱、厢式半挂车、铁路商品车运输等组织模式。此外,探索与广东等铁路沿线省市合作,探索开行集装箱铁路货运班列。


    发展 “互联网+”车船货匹配


    根据《方案》,海南将提升物流信息服务水平。加快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升级,促进港口、航运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等企业加强合作,促进港口、航运、仓储运输等资源对接、集装箱定位跟踪等综合信息服务。鼓励和支持“互联网+”车船货匹配、城乡配送物流服务平台、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。探索以海口城市共同配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重点,逐步建立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。


    同时,加强多式联运公共信息互联共享。加快重点港口、铁路、机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,加强与海关等部门的合作,协助做好海关多式联运监管系统试点推广工作。不断完善全省物流监管服务系统平台建设,整合对接港口、民航、铁路、快递等物流行业信息和业务资源,实现互联互通。


    《方案》指出将鼓励“互联网+货运物流”新业态发展,依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政策规范,大力发展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企业。至2020年,力争培育1-2家具有综合服务能力强、物流运输效率高、运营管理规范的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企业。


    让货主“转”得心甘情愿


    理论上说,铁路在安全、快捷、节能、环保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,大宗货物运输铁路应该是主力。但货主算的是经济账,只有费用更低更合理的运输方式,才会更受青睐。为何过去运输领域出现会“公路火、铁路冷”的现象?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价格这个风向标的失灵。一方面,公路运输不同程度存在着车辆非法改装、超限超载以及过度竞争的问题,所以造成铁路运价和公路运价倒挂,降低了铁路的比较优势;另一方面,铁路运输部分收费标准过高,甚至存在强制服务、不合理收费等现象,让货主用不起、不敢用。


    想让货主心甘情愿的将货物“公转铁”,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以市场的力量、价格的杠杆去推动这项工作,这需要在市场规范方面双管齐下。在公路运输领域,要切实治理超载超限、低价竞争的行为,让其价格回到应有水平,而在铁路运输领域,则应建立更加灵活、让企业实惠受益的价格机制,使公铁联运的全程运费至少不高于公路运输“门到门”运费,并提升服务水平,真正体现出铁路运输的优势,让大宗货物主动“公转铁”。


    但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,不是简单的让货物在铁路与公路之间实现“一增一减”,更重要的在于倒逼各种运输方式各司其职、提档升级,着力构建“宜铁则铁、宜水则水、宜公则公”的综合运输服务格局。我们在强调铁路运输便利实惠的同时,不能忽视公路运输灵活机动的优势。未来,在调整运输结构的大背景下,公路运输应多关注多式联运中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和短距离运输,并通过推广智能化运输、无车承运人等新技术新模式,绽放出新的活力,从而在大宗货物运量缩减的同时,及时有效地做大短途运输、小批量运输的“蛋糕”。把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,我国综合运输能力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。